(2)B C A (3)大概是上天將我放置于天地之間,這份景致我幾乎無以用筆畫來傳達。 (4)兩個“莫”都表示“無,沒有”。這是作者仰視和俯視茫然無極和混沌一片的雪景之后流露的無憂驚訝之情。 (5)相同:同樣賞雪,流露張岱和沈周對自然的喜愛贊美之情;不同:張岱賞雪時表現出孤芳自賞的孤傲,亡國之悲哀;沈周賞雪,感嘆對歲月滄桑、人生遲暮的悲哀。【分析】參考譯文:丁未這一年冬天,天氣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正月初三開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氣放晴。但依然寒風肆虐,冰封雪凍,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銀裝素裹。當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紙窗之下,感到明亮無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門,登上溪水西側的小樓。小樓靠近溪水,溪水清澈見底,四周覆蓋著皚皚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層白銀,又如同水銀潑了一地,晶瑩閃耀,人的肌膚也被映照得晶瑩潔白。明月映照著寒冷的水波,樹影在水中搖曳,如同在鏡子中看見映照著的稀疏的頭發,歷歷分明。清冷的寒氣透入肌骨,沁入肺腑。我于是扶著欄桿而上。仰視,茫然無際;俯視,混沌一片。不覺間張大了口驚嘆不止不能閉上,久久地凝視著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與外物融為一個整體,自己同周圍的環境都變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觀。上蒼將我放置于宇宙之間,這份景致竟然無以用筆畫來傳達,也不便用文字來鋪陳、傳達于沒有親臨這份情景的人。這樣看來,自己得到的已經很多了。同時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應該比這里更為壯觀,那里雪月輝映的景致應當更為神奇。我的思緒因之而馳騁于四面八方,很久才回過神來。茫無邊際的思緒無法平抑,可是因為年老身體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襲。于是便放聲歌唱走下小樓,此時已過二更。回到窗前,獨自端坐。想到這輩子這樣的景致并未多見,并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變著,很多都已經茫然與模糊。于是我用筆記下了這次經歷。【解答】(1)本題主要考查點是文言實詞的理解。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并識記一些常見的實詞。①句意:正月初五天氣放晴。霽:放晴;②句意:小樓靠近溪水。臨:靠近;③句意:我于是扶著欄桿而上。因:于是;④句意:禁不住寒冷的侵襲。勝:能承擔,能承受。(2)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分析。首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進行選擇。A.若鏡中見疏發:如同在鏡子中看見映照著的稀疏的頭發。B.若涂銀:如同涂上了一層白銀。C.若潑汞:如同水銀潑了一地。這三個句子都是比喻句,都呈現了喻體。結合第一段“樓臨水,下皆虛澄,又四囿于雪“的翻譯“小樓靠近溪水,溪水清澈見底,四周覆蓋著皚皚白雪”可知,這里的本體是皚皚白雪,呈現出白色,“銀““汞“都是白色的,故這個本體和“若涂銀“若潑汞”兩個喻體相符合。“潑汞“比“涂銀”所展現的效果更濃郁一些,由淺入深,故先“涂銀“后“潑汞“,B放在甲處,C放在乙處。③結合第一段“月映清波間,樹影混弄“的翻譯“明月映照著寒冷的水波,樹影在水中搖曳”可知,這個本體是水中的樹影,和“鏡子中映照著的稀疏的頭發”這個喻體相符合,故A放在丙處。(3)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句中重點詞語有:蓋,大概;致,放置;于,在;殆,大概;狀,描繪。句意為:大概是上天將我放置于天地之間,這份景致我幾乎無以用筆畫來傳達。(4)本題考查詞語賞析。“呀而莫禁,眄可莫收”的意思是:不覺間張大了口驚嘆不止不能閉上,久久地凝視著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兩個“莫“都表示“無,沒有“。結合第二段“因憑欄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可知,這是作者仰視和俯視茫然無極和混沌一片的雪景之后流露的無憂驚訝之情。連用兩個“莫”,表現了作者情緒的強烈和濃郁。(5)本題考查內容分析。結合第一段“樓臨水,下皆虛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銀,若潑汞,騰光照人,骨肉相瑩”可知,這里作者連用兩個比喻,寫出了雪的白和美,流露出沈周對雪、對自然的喜愛之情。結合《湖心亭看雪》中“霧松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可知,這里描寫了雪景的美麗,流露出張岱對雪、自然的喜愛和贊美。故沈周和張岱情感相同之處:同樣賞雪,流露張岱和沈周對自然的喜愛贊美之情。結合第二段汁漫蟲木易平,然老氣衰城,有不勝其冷者”“念平生此景亦不屢遇,而健忘日,尋改數日,則又荒荒不知其所云,因筆之”可知,本文寫出了沈周對歲月滄桑的感嘆、對人生遲暮的悲哀。結合《湖心亭看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可知,張岱看到有同樣賞雪的人感到非常驚訝,表現出他的孤芳自賞的孤傲。結合“霧松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可知,這一處寫所見,其景色偏冷,結合者人生經歷可知,表現出一種傷感、落寞與凄涼的感情,是亡國之痛。故沈周和張岱情感不同之處:張岱賞雪時表現出孤芳自賞的孤傲,亡國之悲哀;沈周賞雪,感嘆對歲月滄桑、人生遲暮的悲哀。據此可以整理出答案。